2019國考沖刺期申論材料要這樣讀
申論想復習卻無從下手......
申論復習了很久但總沒什么效果.....
試想每年有那么多考生,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來考同一套試卷,那么這套試卷必然是具有普適性的,出題人只是希望根據這套試卷的內容來測查你的閱讀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所以,相信大家在現有的時間弄懂這套申論試卷是沒問題的!
那么申論具體如何備考,且看以下內容:
實際上閱讀申論的長篇材料是有一定方法、技巧和套路的。只要掌握了,就能率先走出迷霧,從而順利答題。這里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而實用的方法:用“一知二先三輪四看”這個順序來答國考申論試卷。
一、所謂“一知”
首先要認真閱知試卷開頭的注意事項,這是閱讀給定資料和答題要求前必須知道并遵循的,是游戲規則,必須最先知會。
二、所謂“二先”
看給定資料時,要先尾后頭、先整后零。所謂先尾后頭,是指先看給定資料尾部的答題要求,弄清了試題及其要求,然后帶著試題和要求,盯著靶子,再回頭從給定資料開頭看起。所謂先整后零,是先完整地將給定資料大體瀏覽一遍,形成初始的總體印象。然后通過逐一選讀與小題有關的給定資料部分,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這是考慮到整個給定資塊頭太大,一下子啃不下來,消化不了,如果通過先分別做小題,將給定資料分割成幾塊,消化一塊做一道小題,最后集中做文章寫作大題,分面治之,就可以有效掌握。
三、所謂“三輪”
是指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具體步驟:
第一輪
通讀給定資料做索引。通讀是一種瀏覽,一方面要一邊瀏覽一邊做索引,建立初始印象,包括畫要點線、打著重小圈、記小序號或者小標題,從而對整個資料有一個初步的總體把握。另一方面要做標記,拉“條子”:隨手標注在資料左右兩邊和天頭地腳的空白處,作為消化資料所產生的第一批“條子”信息,作為立意制套的原料。
第二輪
選讀給定資料有關部分做小題。即按照作答要求中各小題的要求,選擇指定的給定資料部分閱讀答題。一般有若干小題,可閱看一題,消化一題,作答一題。
第三輪
審讀拉出的“條子”。即按照作答要求關于撰寫文章的具體要求,在第一、二輪的基礎上,帶著作文立意和做套的任務,審讀重點部分,運用觸發、發散、聚斂思維方法,拉出創意“條子”,并寫在資料旁邊空白處,連同第一、二輪拉出的“條子”,形成一個“條子”信息庫和思維場,為下步敲立意“盤子”和制作套系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創意。
四、所謂“四看”
即閱讀消化給定資料的方法。
一是“帶”著看
即從一開始,以及每一輪都帶著作答要求看,以答題為導向,有的放矢,心中有數,使每一輪閱讀都能聯系題目,緊扣作答要求,讀有所悟,讀有所得。而不是那種打開試卷上來就毫無目標地看,不知道為什么看、圍繞什么重點看、哪些是有價值的內容。這種盲目的看,只能是浪費時間的“白看”。
二是“跳”著看
給定資料文字長,內容多,其中各種數字、地名、事例占了很大篇幅,如果一字不漏地讀,不不僅頗費時間,而且容易干擾總體把握。可以適當跳過那些堆砌過多的數據、地名和事例,略去煩瑣的交代,盡快地往下看,直奔核心內容,從總體上把握基本內容、基本觀點、基本脈絡。定位理論認為,簡化信息,才能大幅度提高傳播效率,才能留下長久的印象,才能切入心智。“跳讀”的方法,就是一種簡化信息、削尖信息的方法。
三是“盯”著看
也就是善于識別和盯住那些重點內容和關鍵詞句,認真看,來回看,抓住不放,牢牢記住,將其作為核心信息儲存在大腦中,使之成為立意的骨干素材。
四是“想”著看
即對那些與立意主題直接相關的觀點和內容,要邊看邊思考,運用觸發、發散、聚斂思維方法,“拉”出立意布局、制作套子的靈感和創意的“條子”,寫在資料邊上,以備查用。
另外,想要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申論文章,引用名言名句可少不了。下面是王陽明的一些經典名句小伙伴們可以積累起來!
1、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要想培育一棵大樹,要從樹根培育;要想教育一個人就要從德開始
2、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于對事物的理解。
3、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生光明磊落,還有什么不能說的呢?
4、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一千個圣人也只是過眼云煙,真正的人生導師就是每人心中與生俱來的良知。
5、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你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
6、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做人重要的不是不犯錯,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過。
7、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使他的內心要謙虛不自滿,使他的胸懷要寬宏大度、能夠容人。
8、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沒有志向,那么天下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好。
9、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道怎么做,卻不去實施以行動,就跟不知道一樣。
10、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
凡是求學不勤的人,定是他的志向未堅定。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