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人對公務員考試這樣著迷?
因為這是刻在我們大多數人骨子里的對于公職類工作的追求。
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咱們就來小小的“談古論今”
我們先從“古”開始說。
我們都知道,秦朝以前實行世卿世祿制,后來逐步引入軍功授爵制。漢朝為了選拔人才實行察舉制和征辟制,但該制度逐步演變成官員小圈子的相互舉薦;魏文帝實行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依據出身和品德來選拔民間人才,不用多說可操作性非常大。
也就是說,在這之前,仕途和平民百姓基本沒有任何交集。
而隋煬帝即位之后設立進士二科,開始了以考試選拔人才作為官員的先河,在唐朝時正式確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都是推動科舉制完善的關鍵人物。
科舉制是面向所有人,也就是說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能夠通過真才實學而走上仕途,且在最終的殿試當中由皇帝親自主持并考察,最大限度杜絕了作弊行為,試問誰敢在皇帝面前搞小動作?誰又敢隨便通過操作讓中庸的官員子女到皇帝面前接受考核?
也就是說,仕途從彼時開始正式向全部百姓開放,那么為什么百姓都對于公職仕途這樣追捧呢?
因為官員們都是由國家發放工資的呀!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古代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百姓們能夠維持生活一是看天,也就是氣候,二是看地,也就是收成。這也決定了平民百姓生活的極其不穩定,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官職雖小,但也是每月定時有俸祿而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吃了這頓沒下頓。所以仕途無疑對百姓來說有著致命的誘惑。
那么“今”呢?
同樣的,我們都知道在現在來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非常大,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631萬人;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660萬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680萬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699萬人;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749萬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56萬人;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95萬人。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820萬人。
我們國家和企業每年提供給社會的工作崗位雖然非常多,足以覆蓋到每一個大學生,但實際上能夠和大學生的崗位要求所匹配的卻少之又少,據新浪網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各城市畢業生的平均薪資上,北京平均薪資率先領跑全國,居于第一名,畢業生薪資為7114元;上海市平均薪資緊隨其后,畢業生薪資為6662元,居于第二;深圳畢業生平均薪資為6231元,位于第三,畢業生平均薪資在5500以上的城市有杭州、寧波、東莞和廣州。從整體薪資水平來看,南方畢業生平均薪資均高于北方,長春、哈爾濱、沈陽畢業生薪資相對略低,平均薪資為4294元、4277元、4259元。
看上去工資還可以,但這只是沒有去除掉日常開銷的薪資。以北京為例,接近東五環的42平房間月租約為4800,四環以內沒有一間低于2000塊錢的單間。西城區最便宜的單間為2600元,8平米的蝸居,西城區的一室單間則要4900一個月,還是1980年建造的老破小房間。
那么我們刨除房租、吃喝、娛樂以及其他必要開銷,能拿到手的微乎其微,不少大學生在畢業就業后還要負擔房貸車貸等。經濟上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
再者,我們的父母和長輩們大多都會勸我們選擇報考公務員,為什么呢?
1.穩定,我們的父母和長輩們都經歷過真正的苦日子,對于一份穩定工作的期望自然就會更大,眾所周知公務員的穩定性是我們大家選擇公考的首要因素,只要不出現大的失誤,那么這一份工作可以做到退休,這一點對于我們的父母長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我們對于公務員的追求自然就會更加迫切。
2.公平,高考、考研和公考是一場極為公正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對于你的學歷和能力以及戶籍等等要求都很低,我們并不能否認會有極個別現象的出現,但總總體來看,這依然是一場大家都處于同一起跑線的一場比賽,能否堅持到最后拼的是每個人的耐力和毅力,這也是一次投資少但回報極高的一次投資,只用一年或者兩年的奮斗就能極大概率改變自己的人生,這樣公平的競爭在進入社會后你就很難遇到了。
3.工資高,我們最開始追求的都是公務員的穩定,但近年來卻少有人關注,其實公務員的工資也是非常高的,簡單來說公務員的工資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按照最新的工資標準來看,公務員的基本工資如下:辦事員2800元;科員3000元;副科級3100元;正科級3300元;副處級3600元;正處級4000元;副廳級4400元;正廳級5000元;副部級5500元;正部級6000元。我們通過公務員的工資構成簡單算一算后,一個入職三年的科員,能夠拿到手的總工資每月共計5000出頭,再加上沒有計算在內的津貼和公積金等預估也要超過兩千,公務員已然躍居令人羨慕的行列。
除此之外,公務員的工資調整制度也正在逐漸完善,并按照兩年一調的速度進行調整,所以公務員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工作穩定的職位了,收入也同樣讓人羨慕。
4.應屆生的巨大優勢,這一點的體現多種多樣,比如說職位選擇更加寬廣,備考時間更加充足,知識儲備更加豐富等等,在此我們以職位選擇的角度來簡單分析一下。
很多的崗位是在招考要求中明確表明需要應屆生的,在此我們摘錄了2019國考崗位表中的部分職位供大家參考:

我們在此以2019國考中招考職位最多的“中央國家行政機關省級以下直屬機構”為例進行分析(因崗位備注中部分崗位要求極細且不易區分,所以以下計算數據存在一定偏差),該類單位共計招收6426個職位。招錄人數為10001人。然后在該職位表中,我們以關鍵詞“應屆”進行篩選,篩選出的限制含“應屆”關鍵詞即要求應屆生才能報考的職位進行前置降序,由此可以計算出,在該類單位中,這些崗位共計有3197個,占據總崗位的49.75%,基本等于一般的崗位都要求必須是應屆生才能報考(如果加上崗位備注中“限2017年以后的畢業生”再進行篩選則比重更高。)
那么在招錄人數上,對這些崗位的招收人數進行求和,可以得到共計招收5327人,計算出該類職位占總招錄人數的53.26%,數量已經超過了一半。

所以通過我們僅查看“中央國家行政機關省級以下直屬機構”這一類單位為例,就可以看到要求應屆生報考的職位和人數是接近一半甚至超過一半的,那么自然的,這些要求應屆生的職位,就會將一大部分的人擋在門外,這一部分的職位競爭壓力也會驟降很多。所以這是體現在應屆生在挑選職位時的優勢,也是應屆生所擁有的最大優勢
所以,公務員之所以高“燒”不退,是因為我們一千多年以來對于公職人員的追求,也是中國人追求穩定和安土重遷的一個方面的體現。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