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習題精講(34)
2020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公告已公布,2020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2019年12月19日9時—12月25日17時,公共科目筆試時間為2020年2月23日。歷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申論》、《綜合應用能力》,歷年考試不指定用書,可參看2020年浙江公務員考試提前復習教材。
接下來完成1--5題!
相關文章
1.在一些基層單位,總會發生群眾同干部“頂嘴”的現象,有的還因此造成了干群情緒對立。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層干部忽視了群眾的“辯白心理”。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受到他人的批評時,大都會本能地產生一種辯解意識,也就是“辯白心理”。即便是做了明顯的,無可推卸的錯事,有的人也會講幾條客觀原因來為自己辯解,沖淡自己的過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講,“辯白心理”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一種是通過辯白說明問題,另一種是為了逃避責任。
根據上述文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群眾之所以為自己“辯白”是想讓干部弄清楚真實情況
B.基層干部對待群眾的“辯白”,要區分不同情況,正確處理
C.做錯事卻心存僥幸以求逃避責任的人容易產生“辯白心理”
D.基層干部與群眾發生糾紛是因為忽視群眾的“辯白心理”
2.一個人真正的“精神饑餓感”應該從中小學時期開始培養。現階段我國亟須在學校教育階段“拯救閱讀”,尤其是兒童閱讀。“閱讀是消滅無知、消滅貧窮、消滅絕望的武器。”一個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決于閱讀的水平;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沒有閱讀的“學習”只能稱作“訓練”。
對這段話主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是否從兒時就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B.閱讀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C.“學習”與“訓練”的最大區別在于“訓練”僅僅是技能的培養
D.閱讀是培養“精神饑餓感”的最佳方法
3.有個登山的人在途中遇到暴風雪,不久就迷路了。而他的御寒裝備又不足,他明白,如果不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在他四肢已凍得麻木時,他發現了一個快要凍僵的人,登山人毅然停下來,甩掉手套,開始給那個凍僵的人全身按摩。那個人的血脈流通了。而登山隊員在不斷的按摩中獲得了溫暖。于是奇跡出現了,兩個幾乎凍僵的人相互攙扶著,終于艱難而又十分慶幸地走出了死亡的雪山。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毫不吝惜的付出,必有毫不吝惜的回報
B.給予是相互的,幫助別人也就幫助了自己
C.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D.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4.語言和語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文化交往的一部分。現今世界,這種交往正在變得更頻繁、更迅速,然而從一種語言本身來看,它總是既要保持過去的精華,又要吸收外來因素,否則無法傳達新的現實。在這段話里,“語言與語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指( )。
A.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的吸收
B.不同語言彼此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C.對外來語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D.既保持本國語言的精華,又吸收外來語言的合理成分
5.詩歌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紙質媒體上,要充分利用舞臺、影視等多種平臺,這樣才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并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很多優秀詩歌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在走向舞臺、影視的過程中又融入了表演者的理解和感受,對詩歌進行了“第二次藝術創作”,輔以聲光電等多種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極大地提升了詩歌的欣賞性和觀賞性。
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
A.借助當代技術手段,人民群眾對詩歌的理解遠勝古人
B.借助舞臺、影視等藝術形式,詩歌可以保持長久生命力
C.表演者對詩歌進行“第二次藝術創作”延長了詩歌的生命力
D.普及詩歌需要借助舞臺、影視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與解析
1.答案: B
解析:
由提問可知為細節判斷題。
由最后一句可知,辯白心理有兩種表現,A只是其中一方面,過于片面,不正確;C項無中生有;D項以偏概全,文段只提到了一些基層干部忽視了群眾的“辯白心理”,并非所有的干群矛盾都由此產生,表述不嚴謹。故正確答案為B。
2.答案: B
解析:
據提問可知此題屬于表面主旨題。
文段一二句就點明主旨,“學校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階段應當重視閱讀”,后面多個分句都在論證閱讀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與這一觀點相符的是B項。
A、C、D項均屬于無中生有,“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最大區別”、“最佳方法”這些內容在原文中并沒有提及,屬于妄加揣測。故正確答案為B。
3.答案: B
解析:
文段主要講的是登山人在挽救了一個快要凍僵的人的同時,也使自己獲得了溫暖,挽救了自己。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說明的是給予是相互的,幫助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A、C、D三項均與此不符,排除。故本題答案為B。
4.答案: B
解析:
據提問可知此題為詞句理解題。
材料用“文化交往的一部分”,“即要保持過去的精華,又要吸收外來因素”來對“語言與語言的碰撞和融合”進行描述,通過這些描述可以看出,“語言與語言的碰撞與融合”指的就是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所以B選項最符合文意。
A、C、D的表述都很片面,只提到了吸收、融合,并沒有提到碰撞、影響。
故正確答案為B。
5.答案: B
解析:
據提問知此題為細節判斷題。
這段文字是總分結構,首句是文段中心句,即利用舞臺、影視多種平臺保持詩歌長久的生命力,B項準確復述了這一主旨,故正確答案為B。
A項無中生有,原文沒有提到“理解超過古人”這個概念。C項偷換概念,“表演者對詩歌進行‘第二次藝術創作’”“極大地提升了詩歌的欣賞性和觀賞性”而非“延長了詩歌的生命力”。D項不夠全面,不僅要普及,讓人民群眾接受,還要保持它長久的生命力。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