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解難題之主旨觀點題
在省考行測考試中,主旨觀點題是經常考查的一類題型。在該題型中會給出一段材料,需要考生分析材料,選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如果你對大段的文字性描述不太敏感,那么當你在解決這類題目時很可能會遭遇滑鐵盧。書山有路“勤”為徑,在這類題目中有沒有比較快速的“捷徑”幫助大家選出正確選項呢,且聽浙江公務員考試網慢慢道來。
一、通過篩選高頻詞確定文段的主題詞
主題詞是文段的重點論述對象。如果某個詞在整個文段中高頻出現,那么該詞極可能是文段反復強調的主題詞。比如余光中先生在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詞中寫到“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鄉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在該詞中反復提到了“鄉愁”,整首詞重點論述的主題詞即是鄉愁,而余光中先生也是把鄉愁作為了該詞的題目。所以在主旨觀點題目當中我們也可以通過篩選高頻詞來確定文段的主題詞,排除沒有體現文段主題詞意思的選項。接下來,我們趁熱打鐵,來看一道例題。
例:法國人談起中國人心目中的法國文學,總忍不住用一種輕蔑的口吻說:“你們喜歡《茶花女》。”在法國人眼里,喜歡大仲馬還算有些品味,畢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個火槍手》。小仲馬有什么呢?只不過寫了一個交際花而已。法國文學是法國人的驕傲,在世界文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僅喜歡《茶花女》,顯而易見是對法國文學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國成為一種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茶花女》在中國的流行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B.對文學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味
C.評價文學作品要結合其誕生的時代背景
D.中國人和法國人的文學審美觀存在區別
【答案】A。參考解析:文段主要講述了為什么在法國不被認可的《茶花女》,在中國卻能流行,最后一句點明原因——生逢其時,即有一定社會背景。故答案為A。如果篩選文段的主題詞,會發現“茶花女”出現了四次是高頻詞,文段一直圍繞“茶花女”這一主題來論述,而選項中只有A項有主題詞“茶花女”,BCD三項都不含有該主題詞,可以快速排除BCD項,故A為正確答案。
二、通過把握關鍵句的論述對象確定主題詞
如果無法通過高頻詞確定文段的主題詞,我們也可以通過整體理解文段,把握文段關鍵句中的論述對象來確定文段的主題詞。下面通過一道例題熟悉一下該方法:
例:在已有的上千處世界遺產名錄中,巖畫遺址有30余處。目前已發現的巖畫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考證,這些遺留在巖石上洞穴內的畫面至少已有三四萬年的歷史。在今天看來,它們更像是兒童的作品,散發著童年時代的人類所有爛漫的觀察與思考,是人類在沒有文字之前的最真實的書寫。中國是世界上巖畫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此之前卻沒有一處成為世界遺產,“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彌補了這一缺憾。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
A.巖畫是人類童年時代的作品,是與古人對話的文化密碼
B.在已有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巖畫遺址擁有相當的數量
C.“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是中國第一項巖畫類世界遺產
D.巖畫遍及世界,其中中國是巖畫遺存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答案】C。參考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世界遺產名錄中巖畫遺址有30余處,然后指出中國是巖畫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卻沒有一處成為世界遺產,最后提出“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彌補了這一缺憾。由此可知,末句的“‘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彌補了這一缺憾”為文段的重點所在,該關鍵句的論述對象“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即為文段的主題詞,前文均屬于引出這一事件的背景介紹,選項中與此相關的只有C項。故本題選C。
通過這兩道題,我們可以發現,在部分題目中通過主題詞排除法是可以快速準確得到答案的,大家可以在今后的練習中多多做題來熟悉這種方法,靈活運用,提高做題效率。
可添加二維碼
微信公眾號 : zjgwyworg

(掃碼關注)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