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之閱讀理解
202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公告已發布,2021年全省各級機關單位計劃考試錄用公務員6000名,報名時間:2020年12月11日9時—12月17日17時,公共科目筆試時間為2021年1月17日,歷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申論》、《綜合應用能力》,歷年考試不指定用書,可參看202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提前復習教材。
接下來完成1--5題!
相關文章
接下來完成1--5題!
1.蛇經常會把舌頭伸出來,并不是用它來吸收水分,或者想感受新鮮空氣,或者是一種習慣性的動作,而是用它來幫助聞味進而來尋找食物和判斷所處的環境。
蛇經常伸出舌頭來是為了什么?
A.用舌頭幫助聞味進而來尋找食物和判斷所處的環境
B.吸收水分
C.想感受新鮮空氣
D.是一種習慣性的動作
2.大多數傳譯人員都認為,最不好辦的就是講話人用難以翻譯的文字游戲開玩笑。人們講話時最注意的恐怕莫過于自己說的笑話所引起的反應了。如果講話人由于自己的幽默而忍俊不禁,聽眾卻一個個莫名其妙,那么誰都不會感到舒服了。
關于這段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大多數傳譯人員對翻譯講話人用文字游戲開的玩笑多少力不從心
B.對外國人說話不應該搞文字游戲
C.講話人喜歡用文字游戲講笑話
D..即使聽眾聽了莫名其妙,講話人講笑話也會忍俊不禁
3.中國古代的科學著作大多是經驗型的總結,而不是理論型的探討,所記各項發明都是為了解決國家與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試圖在某一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從研究方法上來說,中國科技重視綜合性的整體研究,重視從總體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對象從錯綜復雜的聯系中分離出來,獨立研究它們的實體和屬性,細致探討它們的奧秘。這使得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沒有向更高層次發展。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
A.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國古代科技長期停滯不前
B.解決實際問題是推動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動力
C.中國古代的科學研究關注的重點及其歷史背景
D.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沒有長足進步的根本原因
4.新詩擁有唐詩宋詞時代沒有的現代傳播手段,像詩的網絡生存,就是古人遠遠不具備的條件。但是,新詩實際上很小眾。和唐詩宋詞相比,新詩的大眾化存在諸多困難。一是年輕的新詩不成熟,甚至迄今沒有形成公認的審美標準,詩人難寫,讀者難記,沒有像唐詩宋詞那樣化為民族文化傳統,至今游離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生活之外;二是新詩的發生更多地取法外國,不來自民間,不來自傳統,也不來自音樂,主要借助默讀,與朗誦尤其與音樂的脫節成為傳播的大難題,把聲音還給詩歌乃當務之急;三是和白居易的“為時而著”、“為事而作”不一樣,當下有些詩人信服“私語化”傾向,使得公眾遠離詩歌。高爾基有句話還是有道理的:“詩人是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無論是小眾還是大眾,新詩都需不斷繼承創新,在多樣化格局中努力爭取傳播的大眾化效應。
對如何實現新詩的大眾化,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讓新詩進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生活
B.倡導誦讀,并與音樂結合,把聲音還給新詩
C. 杜絕“私語化”,倡導詩歌“為時而著”、“為事而作”
D.不斷繼承創新,爭取傳播的大眾化效應
5.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他在這里所說 的”浮士德“,已經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名,而是指他所屬的民族的集體人格,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象征。這種集體人格 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現出來罷了。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文學作品承載著表現文化特質的使命
B.作家與作品之間具有復雜的文化聯系
C.文化的積累形成了特定的集體人格
D.浮士德的文化象征意義遠高于其文化價值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與解析
1.答案: A
解析:根據提問方式可知考查細節判斷。轉折詞“而是”后面的內容是蛇經常伸出舌頭的原因,故正確答案為A。由材料“并不是……的動作”,易知選項B、C、D錯誤。
2.答案: A
解析:據提問和選項可知此題屬于細節判斷題。
材料首先提出“傳譯人員認為最不好辦(最不好翻譯)的就是講話人用難以翻譯的文字游戲開玩笑”這個觀點。然后進一步解釋為什么這樣是難辦的。從材料中的“>聽眾卻一個個莫名其妙,那么誰都不會感到舒服了”可以推出大多數傳譯人員認為講話人用難以翻譯的文字游戲開玩笑這個問題很難辦,也就是對這個問題力不從心,所以A正確。
材料只是指出用難以翻譯的文字游戲開玩笑對譯員來說“很難辦”,B項“不應該搞文字游戲”的態度過于絕對,在原文中也找不到依據。C項很明顯與材料意思相悖。聽眾聽了不明白的笑話后反應是“不會感到舒服”,故排除D。
故正確答案為A。
3.答案: D
解析:根據提問“重在說明”可知本題為表明主旨題。材料為“分總”結構,文段中前面仔細分析了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特點,最終得出結論“這使得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沒有向更高層次發展”,前面的論述說明了中國古代科技水平沒有長足進步的根本原因,即為D項所述。A項對應的是文段第二句話,B、C項對應的是文段第一句話,該三項表述都不全面,都排除。故正確答案為D。
4.答案: D
解析: 文段比較長,但是結構相對來說比較清晰。首句提到問題:新詩的大眾化還存在諸多問題。接下來分別從三個方面講述新詩不能大眾化的原因。最后總結,無論是小眾還是大眾,都需要不斷繼承創新。A、B、C三個選項分別對應原文中新詩不能大眾化的原因,其中A選項對應“一是年輕的新詩不成熟,甚至迄今沒有形成公認的審美標準,詩人難寫,讀者難記,沒有像唐詩宋詞那樣化為民族文化傳統,至今游離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生活之外”;B選項對應“二是新詩的發生更多地取法外國,不來自民間,不來自傳統,也不來自音樂,主要借助默讀,與朗誦尤其與音樂的脫節成為傳播的大難題,把聲音還給詩歌乃當務之急”;C選項對應“三是和白居易的‘為時而著’、‘為事而作’不一樣,當下有些詩人信服‘私語化’傾向,使得公眾遠離詩歌。高爾基有句話還是有道理的:‘詩人是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A、B、C都是正確的。由最后一句話可知,條件句是“無論大眾還是小眾”,創新并不是新詩走向大眾化所必要的條件。D選項的說法是錯誤的。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
5.答案: C
解析:材料第一句話中提到了“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中間一句也講到“浮士德”是指他所屬的民族的集體人格,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最后一句也講到“集體人格”,所以,本語段主要講“文化和集體人格”的關系。能夠對應此內容的只有選項C。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