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每日一練:言語理解(6.18)
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公告暫未公布,根據歷年浙江考試報名時間,預測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在2021年12月,筆試時間預計在2022年1月。歷年省考公共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歷年考試不指定復習教材,不舉辦也不委托任何機構和組織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需要復習的考生可借鑒參考公務員教材中心最新批次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程(點擊訂購)進行備考。
接下來完成1--5題!
相關文章
接下來完成1--5題!
1.其實對于人生、道德、審美以及社會的解釋,并無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有提出問題的沖動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這種歷史需求的,便是所謂的“恰當學術”。你可以嘲笑胡適淺薄,稱其提倡的實驗主義頗為淺陋,甚至不如學衡派所推銷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精細,但沒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適合那個時代中國人的趣味。
這段文字闡述的中心是:
A.時代與學術的關系
B.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C.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D.胡適的學術契合了時代和社會的需求
2.我國的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拒絕正式承認個人的主體性。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本質上是主張取消個性、主體性、 否認個人獨立利益的,個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來履行責任義務。這一秩序塑造的是處于服從地位的“臣民” ,而非法律意義上享有權利的“公民” 。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進行的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實現人由“單位人”向“社會人” 過渡的目標。這一“人的社會化”過程,既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意味著個人自由的增加和社會結構的優化。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強調集體、拒絕個人的主體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B.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C.“人的社會化”過程是個人自由增加和社會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
D.由“臣民”到“公民”的轉變是我國勞動人事改革的重要標志
3.我相信人有素質的差異。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素質大致規定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限度,在此限度內,苦難的錘煉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則會把人擊碎。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苦難受人的素質程度的制約
B.受苦者的素質決定了其承受苦難的限度
C.受苦者的素質可以錘煉人也可以擊碎人
D.苦難在受苦者的素質承受范圍內可以激發生機
4.為數不少的吐痰者之所以隨心所欲、隨地亂吐、無所顧忌,原因就在于以往的處罰措施遠遠達不到警示的作用,更難以觸及吐痰者的內心,吐時毫無慚愧之心,被罰后毫無羞恥之意。 />作者認為懲戒隨地吐痰者最好的方法是( )。
A.加以適當引導
B.觸及內心深處
C.未說明
D.處罰措施具體
5.如近年出現的“淘寶體”“QQ體”“校園體”等,就像流行的衣服款式一樣快速受到人們的模仿使用,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前些年只是網民熱衷于造字、造詞,而現在則是造句成為了風尚。不管是造字造詞還是造句,網絡語言都離不開隨時隨地發生的新聞熱點,社會事件和個性突出,富于創造性的特征。這種看似平常簡單,而又充滿戲謔調侃意味的網絡語言,能在當下贏得網民的好感,是具有其實用性基礎的。
文章接下來最有可能講述的是( )。
A.網絡語言對于傳統文化的影響
B.網絡語言發展演變的過程
C.網絡語言贏得好感的實用基礎
D.人們熱衷于使用網絡語言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與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文段屬于很明顯的總—分結構,“提出觀點—舉例論證”,論述“恰當學術”,指出學術與時代密切關系,用胡適的例子進一步論證與時代結合的學術才是“恰當學術”。因此,本題答案選A。
2.答案: C
解析:由提問標志詞“概括”可以判斷出本題為表面主旨題。
材料前三句主要講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拒絕承認個人的主體性,為后面勞動人事改革作出鋪墊;后三句具體闡述勞動人事改革的目標及其重要意義。由此,材料整體上屬于分—總結構,其語意重點在于“總”的部分,即“人的社會化”過程所具有的意義。選項中,C項表述最貼合文意。其他三項表述錯誤,未抓住材料語意重點,予以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3.答案: B
解析: 文段主要論述的是人的素質與所承受的苦難的關系,即人的素質水平決定了他所能承受的苦難,以及苦難帶給他的影響。A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是文段意圖的同義轉換;C項偷換概念,可以錘煉人也可以擊碎人的是苦難,而非素質;D項只提出了一個方面,說法片面,故本題選B
4.答案: B
解析: 文段指出吐痰者隨地吐痰的原因是處罰措施力度不夠,遞進關聯詞“更”表示遞進,強調其根本原因是“難以觸及吐痰者的內心”。由此可知,作者認為懲戒隨地吐痰者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觸及內心深處”。因此,本題答案為B項
5.答案: C
解析: 根據答案要與文段的后半段話題一致的原則,可以發現文段最后重點談論的話題是“網絡語言能贏得網民好感的實用性基礎”,所以C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根據話題一致的原則,首先排除A項和B項。D項是文段開始提到的一面,由此引出文段要講述的內容,排除D項。因此,本題選C項。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