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每日一練:言語理解(7.12)
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公告暫未公布,根據歷年浙江考試報名時間,預測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在2021年12月,筆試時間預計在2022年1月。歷年省考公共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歷年考試不指定復習教材,不舉辦也不委托任何機構和組織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需要復習的考生可借鑒參考公務員教材中心最新批次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程(點擊訂購)進行備考。
接下來完成1--5題!
相關文章
接下來完成1--5題!
1.清末學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晚清書法衰微的現象歸咎為傳統書法范本面目失真,這是承襲了清代中葉學者對書法范本的認識,與書法史的真實狀況并不十分吻合,與書法史發展的實際趨勢也多有出入。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則在《論書絕句》提出,這種令人生厭的“館閣書”與朝廷在科舉考試中標舉卷面書寫“黑大光圓”密不可分。那么,在不能廢除“館閣書”書寫要求的前提下,士人即便有條件取法摹刻精良的書法范本,也不能從根本上改掉“館閣書”的書寫習慣,這在康氏寫成《廣藝舟雙楫》之后的時代中得到了驗證。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A.批評康有為書法研究中存在的誤區
B.探討晚清書法藝術衰微不振的原因
C.強調科舉考試對書法藝術的負面影響
D.分析書寫模式與創作風氣之間的關系
2.美國近乎殘酷的“清關”和“封關”,讓無數中國出口紡織品被無情地“凍結”在漫長的運輸途中。與“凍結”意思最接近的是( )。
A.滯留
B.停留
C.扣留
D.遺留
3.觀察,是對現象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考察,是搜集科學事實獲取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也是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基礎。什么叫在“自然條件”下呢?這是指人對自然現象不加任何控制,比如考察自然界的動物,而不是動物園中的動物。但這種考察不是盲目的行為,而是把視覺積極調動起來“觀”,讓思維積極活動起來“察”,觀其特點,察其同異,目的是發現其中具普遍性的現象以及現象間的聯系,最后為理論研究提供有關的事實基礎。
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解釋( )。
A.“觀察”的含義
B.“考察”的含義
C.“自然條件”的含義
D.“觀察”與“考察”的區別
4.最初的生命可能就是一群偶然聚集在一起的有機物。之后,這群偶遇的有機物有了明確的分工。蛋白質負責提供支架和生產能量,DNA和RNA則保存和實施群體的“復制圖紙”,磷脂分子和蛋白質還聯手建了細胞膜。正是這層神奇的膜,將有機物集群包裹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生命的單元——細胞就這樣誕生了。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的是( )。
A.細胞誕生的科學假說
B.細胞初始的變化過程
C.生命單元的形成條件
D.生命演化的合理猜想
5.群眾冷暖是最大的民生。在踐行群眾路線面前,誰都沒有“怕熱”的權力,一切事關民生的事情不分大小。警車撞傷騎車女子,按理說領導第一時間處理的話,就不會引發更大的民意對立。遺憾的是,現場不僅引來大批群眾圍觀,還被媒體曝了光。究其原因,“領導怕熱”是特權思想在作祟。當領導怕熱不下車,當領導在撞人之后有說有笑,當領導被圍觀者“請”出警車……通過種種事實不難看出,“怕熱領導”在群眾“最急”上未見真情,在群眾“最盼”上輸了民心。
這段文字想要表達的觀點是( )。
A.作為領導應該放下身段,關注民生
B.百姓利益無小事
C.領導應該注意樹立正面“公仆形象”
D.應加強政府官員的思想道德建設,重獲民心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與解析
1.答案: C
解析:本題為表面主旨題。文段以康有為的書法為例,然后引出啟功先生所提出的觀點“閣書”與朝廷在科舉考試中標舉卷面書寫“黑大光圓”密不可分。那么,在不能廢除“館閣書”書寫要求的前提下,士人即便有條件取法摹刻精良的書法范本,也不能從根本上改掉“館閣書”的書寫習慣”,言外之意就是“館閣書”書寫要求對書法藝術有很強的負面影響,而“館閣書”書寫要求又是與朝廷在科舉考試中標舉卷面書寫“黑大光圓”密不可分,則對文段主旨概括最為準確的選項是C選項。
2.答案: A
解析:考查詞語理解類的詞句理解題。
“滯留”是停滯,停留的意思,比較被動,與文中“凍結”的意思相近,A正確。
B項“停留”更側重“主動的”暫時留在某處,不繼續前進,與文中的被動語境不符;C項“扣留”是指用強制手段把人或財物留住不放,文中美國只是“清關”和“封關”,并沒有用強制手段扣留中國的紡織品;D項“遺留”是指以前的事物或現象繼續存在,留傳下來,明顯不符合文意。故正確答案為A。
3.答案: A
解析:據提問知此題為表面主旨題。
首句就對“觀察”下定義,下文都是對這一定義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因而本段文字主要意思是“觀察”的含義,不是“考察”“自然條件”的含義,重點也不是觀察和考察的區別。
故正確答案為A。
4.答案: A
解析:據提問“主要講述”可知此題是表面主旨題。
題干首先提出生命可能是一群偶然聚在一起的有機物,之后分析這群有機物的具體分工,最后用總結性的話點明細胞誕生了。是分-總結構,強調的重點是結語,即最后一句話。尋找文中的關鍵詞“可能”,證明這只是個假說,還沒有被科學所證實。故A正確。
B選項只是概括了”細胞初始的變化過程“,屬于偷換概念中的縮小話題。文段不僅僅是細胞初始的變化過程,而是細胞的誕生過程。故B選項錯誤;文段并沒有提到”生命單元的形成條件“C選項屬于無中生有,故C選項錯誤;D選項是”生命演化的合理猜想“,擴大本段文字討論的話題,文段主要是講細胞的誕生而非生命演化。故D選項錯誤。
故正確答案為A。
5.答案: A
解析:文段通過“通過種種事實不準看出”引出重點,即“怕熱領導”在群眾“最急”上未見真情、在群眾“最盼”上輸了民心。換言之,領導應該放下特權,為群眾辦事,關注群眾的冷暖,也就是關注民生。故選A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