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每日一練:言語理解(7.22)
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公告暫未公布,根據歷年浙江考試報名時間,預測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在2021年12月,筆試時間預計在2022年1月。歷年省考公共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歷年考試不指定復習教材,不舉辦也不委托任何機構和組織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需要復習的考生可借鑒參考公務員教材中心最新批次2022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程(點擊訂購)進行備考。
接下來完成1--5題!
相關文章
接下來完成1--5題!
1.一個社會的文化及其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社會的精神面貌,沒有和諧的文化,就沒有和諧的社會。在當今中國,建設和諧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個文化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和”、“合”的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立足當代實踐,體現時代精神,引導人們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使和諧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 根據上文,不屬于論述范圍的一項是( )。
A.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著力建設和諧文化
B.和諧文化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
C.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和諧的社會
D.構建和諧文化的目的是使和諧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取向
2.“早教”起源于德國,是讓孩子在游戲和父母的交往過程中獲得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親子互動的方式。旨在促進孩子成長的活動,中國家庭的早教卻是另一番樣子,在一項針對“早教”的調查中發現,幼兒階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識字、閱讀、計算機和英語口語等等。除了不少幼兒園在特色班里已有涉及,家長更多的是花時間帶孩子參加業余培訓班,在語文、英語和數學上下功夫。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中國“早教”更注重知識學習
B.“早教”在中國已經偏離本源
C.中國“早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D.中國“早教”與德國的相同點
3.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標。但人口密度只反映人口與土地面積的一般數量關系,不能體現單位面積土地上的人口成分,也不能體現人口與實際供養他的土地面積的關系。為了彌補這些缺陷,出現了一些新的補充性密度指標,如生理密度、農業密度等,而以面積計算的人口密度稱為人口的數學密度。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人口密度含義演變的原因
B.補充性密度指標的產生過程
C.人口密度的具體表現形式
D.土地面積和人口成分的關系
4.心理學家指出:倘若人在兒童時期能得到父母的照顧和愛撫,并受到伙伴的喜愛和信任,那么他們成年后不易患身心疾病,生活與事業發展往往較為順利。研究表明,如果只保障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要,而缺乏人際的感情融合,那么孩子往往身心不夠健康。有關專家做過這樣的試驗,把從小住在孤兒院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一直放在孤兒院,另一組分給其養父養母,一年后,后一組的孩子無論在智力上或體質上都發展得更好。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
A.人際友愛對身心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B.人們應該加強對孩子的照顧
C.孩子身心不夠健康是由于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照顧和愛撫
D.人際友愛對身心健康起著決定作用
5.市場經濟本質是法制經濟,市場和法制是同一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同,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配置是通過競爭機制實現的,這就必須依循一套完善的規則,以實現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經濟進行調整。
這段文字主要說的是( )
A.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不同在于法制
B.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制與市場
C.市場競爭可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D.法治是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基本保障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與解析
1.答案: B
解析:據提問可知此題是細節判斷題。
材料論述了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的關系,并沒有提到“高尚的精神塑人”和“作品”等內容,B項屬于話題偷換,所以當選。
根據“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和諧社會”可知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建設和諧文化,A對;C項是材料第一句后半部分的原文表述;D項是材料最后一句話的同義轉換,所以ACD表述都正確。
故正確答案為B。
2.答案: B
解析:據提問知此題屬于隱含主旨題。
文段首句介紹了早教的起源以及最初的內容、形式和目的。轉折詞“卻”點明早教在中國與德國不同。調查表明中國的早教成為幼兒的超前教育,與促進孩子成長的親子互動相比,顯然是偏離本源,故B正確。A項陳述事實,但并不是作者對比得出的結論。C項不利于孩子成長,原文沒有論述。D項錯誤,兩國早教沒有相同點。
故正確答案為B。
3.答案: A
解析:據提問“意在”可知此題屬于隱含主旨題。
閱讀材料可知,從“人口密度”到“人口的數學密度”,其實是“人口密度”這一概念從粗劃分到細劃分的演變過程。因為“人口密度”這一概念本來的涵蓋面較小,為了彌補這一的缺陷,才有了新的補充性的密度指標。所以材料想要說明的是人口密度含義演變的原因。A項正確。
B項所表達意思是對材料的斷章取義,所以不選。C項所提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材料中根本沒有提到,也不選。D項偷換概念,是對作者意圖的曲解。
故正確答案為A。
4.答案: A
解析:據提問可知此題是表面主旨題。
文段是總分結構,其實第一句就已經概括了主旨。A選項是第一句的同義總結。故正確答案為A。
而B項用了“應該”更傾向為意圖,而非對原文的客觀概述,排除;C項不合邏輯,排除;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5.答案: D
解析:這是一道表面主旨題。文段整體結構為分總結構。文段開篇提出問題,后解決問題。通過必須,這一表示對策條件的關系詞引出文段的中心,即依循一套完善的規則。同意替換,答案為D。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