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考如何一招應對言語“細節理解”新趨勢?
有人說:行測屬言語題最易,特別是細節理解,拿著選項去對照原文就能選對,壓根不需要理解整個題目文段。
是這樣嗎?
根據近期行測考察趨勢,浙江公務員考試網發現細節理解題的考察遠非傳統理解的那么簡單,往往暗藏玄機——它會在選項中設置一個你在文段中找不到相對應句子的選項。這并不代表這一選項就一定是錯誤選項,它也有可能是文段的中心主旨句,這個時候雖然在原文中沒有對應句子,但也是對的喲。
如何判定題目會考察細節理解主旨化?
遇到該類型題目如何解題?
今天我們理論與實戰結合,來一起攻克這一類題型的新趨勢
細節理解題
首先細節理解主旨化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即提問方式一般是針對文段內容進行設置,如“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獲知以下哪一信息”,與主旨概括題的提問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正確選項的設置主要是針對文段中心句的同義替換或是對全文的歸納概括,而另外三項明顯錯誤。因此這類題目其實不難,并且選項設置的迷惑性也不會很強,所以這個知識點大家一定要把握住。
至于解題方法也很簡單,將正確的選項按照主旨概括題的方法歸納概括中心句,其他錯誤選項采取平時做細節理解題的方法排除即可。
光看文字可能比較抽象,我們一起通過一道國考真題來實戰演練一下吧~
【解析】
題干問的是“從這段文字可獲知的信息”,它的提問方式一般是針對文段內容進行設置的,因此需要對全文進行把握,排除三個無法從原文獲知的選項。
文段首先指出地球冰川正處于快速融化階段。接著闡述一些科學家對遠古時期“深度冰凍狀態”的觀點,緊接著通過“然后”引出未解謎團。然后文段通過目前最新的發現,說明“雪球地球”僅在幾千年內就可形成。最后指出該發現支持雪球冰川理論模型,表明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全球范圍的快速冰川作用。即文段分析了“雪球地球”的形成速度,對應B選項。
A選項的“原因”在文段沒有體現,無中生有;C選項提到的“地球出現深度冰凍的次數”在文段中“一直是未解之謎”可知,深度冰凍的次數并不能通過原文獲知;D選項“具體年代”,文段沒有體現,屬于無中生有。均可排除,故答案為B。
做完這道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細節理解主旨化有比較明顯的提問方式,即一般是針對文段內容進行設置。解題要點在于正確選項按照主旨概括題的方法找中心句或歸納概括中心句,其他錯誤選項可采取主旨概括題和細節理解題的方法排除。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