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實名推薦不會助長暗箱操作
2009-11-18醞釀已久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終于正式亮相。一時間,媒體和網絡上議論紛紛,質疑聲不絕于耳。 多數質疑者并不否認“實名推薦”可以為優秀人才提供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也并不否認“實名
-
“留守兒童”為何淪為“留守童工”
2009-11-1711月12日8時許廣西賀州市楊會村發生爆竹作坊爆炸事件,死傷的13名兒童全部為“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一個已經延續很多年的社會問題。一場傷亡慘重的爆炸,使他們以“留守童工”的黑
-
“樓薄薄”暴露行業潛規則
2009-11-16浙江省桐鄉市太陽湖小區,發現薄樓板的16號樓前,目前懸掛著“匯宇樓薄薄,業主心慌慌”、“開膛驗房,要求維權”的鮮紅條幅。業主代表屠明興提出:“我強烈要求測小區鋼筋密度、鋼筋粗細、大梁
-
公務員績效工資不止要破“大鍋飯”
2009-11-14近日,央行發布《200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認為要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的薪酬管理,規范津補貼的同時實施績效工資,逐步形成合理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以及與經濟
-
“教育亂收費已解決”說法難掩民生之痛
2009-11-1311月11日本為民間“光棍節”,但在聽到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說“教育亂收費已得到解決”時,人們不禁想問——難道昨天是愚人節,可以這么亂開玩笑? 既然教育負擔位列“新三座
-
浙江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能走多遠
2009-11-12北京大學8日晚正式對外公布了此前流傳甚久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方案。憑知名人士的推薦信便可獲得一流大學的招生面試資格,從此不再是紙上談兵。按照此方案,部分地區中學校長的一紙
-
“信息公開恐懼癥”也許不是壞事
2009-11-11中國當前政務公開水平已明顯改善,但往往趕不上公眾胃口的迅速擴大;個別部門或官員害怕信息公開,處處遮遮掩掩,患上“信息公開恐懼癥”。最新一期《人民論壇》刊載系列文章,剖析“信息饑渴癥
-
新教育部長善“聽”還得善“行”
2009-11-10履新僅7天,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回應了網民“五大期盼”。在人民網開設的“我給新教育部部長遞個話兒”欄目中,有近17萬網民參與網絡調查,其中,“提高教師素質”、“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現素質
-
全國公安高層齊集井岡山為誰敲響警鐘
2009-11-0911月3日,全國公安廳局長座談會在井岡山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帶領公安廳局長們瞻仰革命舊址并重溫入黨誓詞。 在“重慶打黑”如火如荼,舉國叫好的時刻,召開了
-
失掉底線,教授與衙役同
2009-11-07一位在國外有教職,短期在國內講學的法學教授,一天跟我聊起來,說感覺國內學界最不可思議的事,是一些名牌大學的著名法學教授,在酒桌上經常公開宣稱自己在做違法的事,比如怎樣去撈一個犯法的
-
浙江公務員每日一評非遺保護三個斷想
2009-11-06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非遺名錄建立了、非遺傳承人的身份明確了、越來越多的項目申遺成功了……就在非遺保護日漸升溫之時,一些問題卻被遮蔽在熱潮之中,容易被人忽視。
-
領導干部不妨看低一點自己
2009-11-05“自勝者強,自知者明”。一個干部只有清醒地認識自我,才能正確地把握自我,不斷提高思想境界,提升工作能力,增強黨性修養,養成優良作風。尤其對領導干部來講,不妨看低一點自己。看低一點自
-
教育改革又面臨一個契機
2009-11-04教育部部長易人的當天,央視報道了八大教育潛規則,稱“其積弊之深令人震驚”。如果“巧合”地將上述兩則新聞組合在一起看,不經意間表達了千萬家庭的期待:新任教育部長能直面,并破除這些長期
-
浙江公務員熱點時評正確對待公眾質疑
2009-11-02如今存在一種現象:地方或部門出臺某項措施、發表某種觀點,總會引起不少群眾特別是網友的“噓”聲甚至質疑。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實事求是地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咎于一些地方和部門工
-
網絡左右逢源 新聞望眼欲穿?
2009-10-31“網絡侵權應該獨立成章”,這是來自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聲音。 “建議立法機關加強對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合法表達界限問題的研究,力爭在侵權責任法中作出詳細規定”。這是